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知识 > 茶叶文化 >

喝茶的感觉

2014-08-02 07:51来源:未知阅读:3 收藏
 

感觉,有时和情绪一样,弥漫开来,让人久久沉浸其中。

品味着喝茶的感觉。许多年风雨旅程,它是我的一种嗜好,一种生活乐趣,最终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对喝茶最初的感觉就始于农村吃公共食堂的那个时候。父亲当时在长沙市区工作,每逢寒暑假,父亲便会将我们几兄弟分别接到他身边小住一段,其目的当然是为子女们改善些许生活,体现了一个男人一个父亲的天赋责任感。白天父亲上班,每到夜间他就带我去浏城桥一带茶楼听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长沙茶楼一般都是四合院,分上下两层,墙面有的青砖砌成,有的是木质结构,室内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摆放一把茶壶、几个茶杯,泡一壶茶可供多个客人饮用。楼上雅室还有白案点心,如卷子、烧麦、汤包、油饼等,当然一般花生米、兰花豆更是不可或缺的。

我和父亲坐茶馆,当然要从最经济角度考虑,一般坐大厅,每人要一杯泡茶,茶喝干了,麻利的店员手挎长嘴铜壶随时又会在杯内续水,无论多少次,店员的脸上总是笑容可掬,好像客人喝得越多自己就越高兴一样。那个年代的茶楼没有空调风扇,供客人纳凉的方式也很原始,将一张如床单一样的毡布用麻绳拴住,两端各站一人扯绳,一张一弛,产生出的微风也能缓解客人们闷热的烦躁。

茶楼,是当时市井百姓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大家坐在一起,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只要一杯在手,就会毫无忌惮,聊起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茶楼也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我和父亲一边喝茶,还可以一边听先生讲书,如《精忠说岳》、《水浒》、《三侠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统话本。这些历史故事给我印象很深,由此启发了我对文学的执著追求。

菜土里,小山坡,家家户户找隙地自种几棵茶叶树。我的老家长沙河西,就是素负盛名的“茶园”。自从有了陪父亲喝茶的感觉后,好奇心驱使我留心茶叶生长状态。春天伊始,那平展低矮的茶树顶上缀满了嫩嫩的绿叶,那么娇嫩,像新生婴儿一般惹人喜爱。清明谷雨前采摘,做出来的茶叶,是茶中极品。每到这个时候,我母亲就早早地背起竹篓,相邀邻居大妈大婶去摘茶了。茶叶采回家,先用清水清洗,然后放在热锅里炒;炒熟后,置于晒垫上反复揉搓,即用力将茶叶的苦水挤出,同时让茶叶变成卷状,放在竹篓中用温火熏干。在熏制的过程中,还将一种黄藤的植物放在火里,让那种香气渗入茶叶中,这样做出来的茶特别香。入夏,茶树叶颜色由嫩绿变成了翠绿,剪摘下来的老叶做成的茶,叫“老末叶”,喝时又是另一种浓郁味道。在农村插秧扮禾,休息时喝几碗从煲壶倒出的“老末叶”茶,格外沁人心脾、提神消倦。那种环境下的那种味道的享受,可以说是美妙极了。

我自从踏入社会,多了走南闯北的机会,也领略了江山处处有好茶的风情。如杭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普洱茶等,这些茶形状各异,口感不同,总体还是可以冠上香浓味甘、汤色清澈的标签,只是普洱茶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发酵而成,兼有可贵的药效,自然可当作养生妙品。

如果说,古人喝茶十分在意环境,如在室内,则需贤居雅室、净几明窗,而在野外,又需择茂林修竹之阴、曲径通幽之间。现代人就不一样了,身心疲惫、浮躁不安,或囿于陋室局促,或迫于光阴流逝,条件难如古人。君不见,来去匆匆的客人,不会挑剔茶室装修风格,找个喝茶的地方只是为了歇脚聊事。而老茶客们手执一壶,心安神定,一个个都那么静若处子,沉浸在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之中,令人好不钦羡。当然,茶商为了揽客,还是注意茶室的名称和环境,茶楼、茶馆、茶庄、茶吧五花八门。茶楼装饰也非常讲究,有宫廷式的、仿古式的、庭院式的、民俗式的和现代式的。同时把茶与书画、与餐饮、与棋牌巧妙结合,把茶文化发挥到极致。

喝酒讲究的是觥筹交错、开怀畅饮的豪爽。喝茶就不一样,享受的是那种凝杯细啜、齿颊留香的回味。或遇上喜事,邀几位旧友新知,去茶馆饮半壶,聊天说地,更添一分虚静;倘是心头落寞,手捧一杯清茶,忘却人生一时的烦恼,重新构筑明天的美好,自然又是一番滋味。

人的生命不过就像世间匆匆过客。无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命运最终却都逃不过花开花谢、日出日落的自然规律。与其那样,倒不如把忙碌的脚步慢下来,歇一歇,留些精神“喝茶去”,好好滋润自己的心灵,淡泊那些非分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