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景谷县小景谷乡海拔2200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大景谷是当今景谷县);小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如今存活在文山、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树龄约二百年。这种特性既与其叶种、当地的土地环境、气候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
景谷大白茶历史:
白茶与其他茶不同,外形特白,卖样好,于是当地土官责令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 普洱茶,向朝廷纳贡,成为稀有珍品。
大白茶产自云南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海拔1600米的秧塔村,是九十年代云南大叶种的标准样。据史料记载,秧塔大白茶种植历史有164年,清道光20年(1840),茶农陈六九从勐库茶山采得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种植,当时种植的老树尚在,而且长势良好。秧塔大白茶是一名贵单株,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在封建王朝时为适应北京贵人喜爱高香、甘甜的茶味,二道揉茶均较轻,并将每条茶叶拉直制成白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秧塔村现在行政上属景谷县民乐镇,地域上距离景谷乡16公里,故景谷乡人制茶的方法一直与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一至,并把茶叶拉成直条称为“把把茶”。
1981年大白茶就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在清代制成[白龙须贡茶(现在把把茶的前身)向朝廷纳贡。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名声远扬乃茶中珍品。
景谷秧塔大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型特征、独有的香气易于鉴别,可以说大白茶是云南八大名茶中最适宜做——普洱茶的优质原料。用大白茶生产的普洱茶生饼,用心珍藏三至五年,悠悠兰香、自然而生。
景谷乡人制茶与其它茶区的制茶区别:
景谷乡人制茶与其它茶区的制茶最大区别在于揉捻较轻,茶叶的内含的苦涩味物质揉出较小,这种独特的工艺极大地保存了茶叶内含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物质和咖啡碱等有效物质。既保持了云南大叶种茶的高香,甘甜、韵长、气足、耐泡。又极大地减少了云南大叶种晒青生茶新饮的苦涩。而随时间的陈化,越陈越香,越陈越浓。把苦涩当茶气的误人之徒说的“茶气弱”、“越陈越淡”。
易武普洱茶作为“瑞贡天朝”的贡茶,为适应北京贵人喜爱高香、甘甜的茶味,亦以此法制茶。
景谷茶区特点:
第一、数量多,分布广。景谷乡的文东、文杏、文山、文联、文召、营盘各村及所属多数自然村都有古茶园分布,古茶园成片种植,密度较高,产量也较多。
第二、生态状况好。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茶树基本都是呈乔木自然生长,几乎没经矮化过。
第三、树龄较长。小景谷各种茶历史较早,但现存量最大的应该是百年前纪囊廷(清朝官吏)推广种植后形成的,这些古茶树很多是干径10厘米以上的大树。
第四、茶质较好。受自然条件、树龄、生态状况影响,小景谷茶区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
第五、在茶山上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老换成大)树茶的问题,茶山上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都种植大白茶,大白茶每公斤收购价格都要比老(老换成大)树茶高,因此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大白茶—作为普洱茶地方优良品种属于珍稀品。量少质优不易繁殖。原产于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云南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秧塔牛肩山一带,俗称“秧塔大白茶”。因其芽头肥壮、茸毛多、银毫显露,以及汤色清亮、香高味美非凡的品质闻名天下。在适制普洱茶的大叶种茶中,大白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较之普通的普洱茶属上乘佳品。
景谷大白茶选料为景谷数百年树龄的古树茶白茶、纯手工石磨压制而成。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白茶,其实白茶也是古树茶,只是白茶的芽很大、毫毛很多,看起来相当漂亮。
如何学习辨识普洱茶汤? 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