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茶知识 > 普洱茶问题 >

茶马世家普洱茶怎么样

2014-09-20 22:58来源:未知阅读:3 收藏
 

彝人后裔普氏,哈尼后人王氏、白氏、李氏,汉族昆明杨氏、玉溪陈氏、曲靖黄氏等一班志同道合的兄弟,大家都是云南土著,祖先是茶马古道的马帮或茶人,世世代代以采茶、制茶、驮茶、易茶为生,如今大部分兄弟姐妹还留在山里种茶制茶,其他人则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在全国各地安居乐业……
缘起2009年10月,大家回乡,感慨家乡的父老艰辛依然——还在重复着几百年前的先人一样的生活——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充满希冀地憧憬丰收的喜悦,最后无言以对贱卖的茶叶,梦断山梁,泪溅茶园……
我们的家乡落后依然,贫困依然,艰辛依然,触景伤情,潸然泪下,……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吗?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吗?这就是我们的故乡,我的云南,我的家,我的过去吗!
我们贫穷落后的故乡,我们无奈的同胞,我们魂牵梦绕的家乡,这么多年,我们抛弃了你啊……
遥想先祖当年,为了改变家族命运,摆脱贫困,无惧盗匪、不畏艰辛,不怕险阻,披星挂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风雨冰霜,勇往直前……吾辈甚是羡慕!甚是向往景仰!甚是激赏!秘境云南茶马道,普洱遗风茶马香!
我,要,回,家!
我们要为家乡同胞做点事情!我们要为国饮至尊普洱茶做点事情!为子孙后代留点东西!大家决定,兄弟齐心,联手打造“茶马世家”——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当一回茶马汉子,走一遍茶马古道;,闯一回商海,继承祖业,沿着先人的掌纹烙印,循着茶马古道的踪迹,发扬茶马汉子的精神,传承茶马古道文化,为家乡同胞做点贡献……
七彩云南走出了一班茶马汉子,他们是茶马兄弟,彩云之南走出一个企业,她叫茶马世家!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川、滇、藏地区有一种说法,说“茶”字本身就是一个镇邪符号,鬼神不侵,而将字拆开即为“二十人骑术”,不足二十人的强盗是不敢来抢的,所以贼寇不扰,在茶马古道上,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骡马多者有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在一些小范围区域之间,更有无数小马帮营建起蛛网般的运输线,将物资的运输交流几乎覆盖到每一个村寨。茶马世家的祖先走的是茶马古道滇藏线。
马帮组成
马帮由“锅头”、赶马人和一定数量的骡马组成。“马锅头”即马帮首领的俗称,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大多属于家族式的马帮组织,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头骡身上就插有自家的旗帜,人们望之即知道是某某家的马帮。赶马人一般一人负责七八匹骡马。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藏语叫“腊督”)。
每个马脚子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要懂天时地利,会看天气变化,要会选路,还要会选宿营的地方,同时还要通各民族语言;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生活的技能,诸如支帐做饭,砍柴生火,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马帮
马帮的规模大小不同,小型马帮仅有3—5匹骡马,偶尔也有用牛驮运货物者,多作中短途运输。中型马帮由几十匹骡马组成,大型马帮有一二百匹骡马,多者可达上千匹。大中型马帮多为商运,也有为官府运送货物者,所以从组织形式上讲,马帮也有官帮和民帮之分。马帮的大小按拥有牲口多少区分:
1.五匹牲口称为一把,5把为一小帮,设一小锅头负责。赶马人员与骡马匹数的比例一般为4匹骡马配备1名赶马人,他们大多是受雇者,有些甚至是子承父业,以此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少数赶马人不领报酬,但可以在途中自带一些货物出售作为收入。
2、群——9匹为一群,由群头负责,9匹中挑选一匹为群马,额顶佩戴红布底黄色火焰图案途标,耳后挂2尺红布绣球,脖系6个铜铃,鞍插一面红色白牙镶边锦旗。
3、伙——三群为一伙,由伙首负责,选一匹伙马,额佩黄底红色火焰图案毡绒途标,耳后挂4尺红布绣球,脖系8个铜铃,鞍插一面红底黄牙镶边锦旗。
4、帮一一全部骡马组成一帮,选三匹健走识途好马,组成头骡、二骡、三骡带队。头骡打扮异常华丽:额佩黄红色火焰图案金绒途标,标中央缀圆镜一面,周围6面小镜环绕,套嵌镶珠宝的纯银笼头,系9个铜铃,头顶系6尺红布绣球,耳后佩牦牛尾红缨一对,鞍上插帮旗和祖旗各一面。帮旗为黄红边三角锦旗,中央绣帮主姓氏。祖旗为红底金边方形锦旗,正中缀两根锦鸡羽毛,象征前途锦绣大路通达。头骡是马帮的“门面”,极受赶马人宠爱,装饰与众不同,正如《赶马调》中所唱:“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二骡、三骡佩饰不如头骡华贵,但有别于其他驮马。二骡驮马帮需用的药物,三骡是大锅头或病号的乘骑。
马锅头与马脚子
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藏语叫“腊都”)。马脚子们大多出生贫寒,为生计所迫才走上赶马的路,因为走茶马道不仅艰苦异常,而且还十分危险。在当时,赶马人可以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有些人眼中,他们就是些出卖苦力的人。
  马锅头
马脚子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马锅头就是他们的头儿,是一队马帮的核心,他负责各种采买开销,联系事情,甚至在野外开梢吃饭时,也要由马锅头掌勺分饭分菜。赶马人只是马锅头雇用的小工。但马锅头和马脚子之间并不单纯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马锅头,尤其是一些小马帮的锅头,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帮的劳动者,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匹骡马,上路时将自己的骡马加入马帮,赚取自己的一份运费;如果再有些本钱,更可以备上一些货物驮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润。这样发展下去,一些马脚子就成了小马锅头或小老板。
走西藏的马帮一般找滇藏边沿的藏族作马脚子,这样就不存在语言和习俗的障碍。一个马脚子最多可照看12匹骡马,那要极能干的赶马人才能做到,一般的马脚子就负责七八匹骡马。一个赶马人和他所照管的骡马及其货物就称为“一把”。这样几把几十把就结成了马帮。
马帮行头
跟当时那些地方军阀的乌合之众相比,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兢兢业业,每次出门上路,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井然有序地行动。
骡马行进的队伍有自己的领导,那就是头骡、二骡。她们是一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马帮一般只用母骡作头骡二骡。马帮们的说法是,母骡比较灵敏,而且懂事、警觉,能知道哪里有危险,而公骡太莽撞,不宜当领导。头骡二骡不仅是马帮中最好的骡子,而且她们的装饰也非常特别,十分讲究。她们上路时都要戴花笼头,上有护脑镜、缨须,眉毛处有红布红绸做的“红彩”,鼻子上有鼻缨,鞍子上有碰子,尾椎则用牦牛尾巴做成。头骡脖项上挂有很响亮的大铜铃,二骡则挂小一些的“二钗”。头骡二骡往往要一个毛色的。“头骡奔,二骡跟”,将整个马帮带成一条线,便于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头骡上还插有马帮的狗牙“帮旗”,上面书写着该马帮的帮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家的马帮。头骡二骡一威风,整个马帮就有了气势,一路浩浩荡荡,连赶马人自己走着都有了精神。在整个马帮队伍的最后,还要有一匹十分得力的尾骡。它既要能紧跟上大队,又要压得住阵脚,使一大串的马帮行列形成一个整体。
一路上,赶马人随时都要检查马掌,一有损坏,马上就得钉补。马掌马钉,是马帮的常用消费品。钉马掌是相当讲究的专业本事。铺鞍垫捆驮子也同样。每匹骡子都有专用的鞍垫,走西藏的马帮因为道路狭窄陡险,捆的都是软驮。所谓软驮就是将货物装在麻袋或皮囊之类的软包装里,用绳索直接捆在骡马背上,这样既轻巧方便又灵活快捷。当然,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捆法,一般最常用的是单十字“袢”。铺鞍垫先是在骡马背上放一片“马绨”。它是西藏地方出产的,是一块长方形的毡子,四角镶花,底色有红的,绿的,上面有十字花纹,很好看。马绨上再放置麻布缝制的垫套,里面塞上毡子毛,很软和。最上面一层放的是一块叫“贡布”的皮子,大多用带毛的牛皮或山驴皮做成。铺垫上这些,货驮就磨不着骡马了。这些铺垫晚上也是赶马人睡觉的垫褥。
走西藏的马帮也不用楸木、楸珠来给骡马束尾,它们一方面增加了骡马的负担,另一方面容易磨伤骡马,而且坏了没办法修。所以走西藏的马帮只用麻布麻绳扭成马楸索来用,既轻便又软和,还很牢实。骡马一上路,就要戴上各自专用的用竹篾和细皮子编缠起来的笼头,以免它们一路走一路贪嘴。它们吃饭也有各自专门的料袋,像人一样,一日三餐,晚上就放到山上打野吃草。
马帮生活
马帮们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如此进行,早上找回骡马,马吃料,人吃饭,走路,上驮下驮,扎营做饭,放马,睡觉,周而复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马帮在路上,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野营露宿的生活。一般天一发亮就爬起来从山上找回骡马,给它们喂料,然后上驮子上路。中午开一次“梢”。“开梢”就是吃午饭的意思,也就是打个酥油茶,揉一点糌粑吃。当天色昏暗下来的时候,马帮都要尽力赶到他们必须到达的“窝子”,在那里才好“开亮”。开亮就是露营。他们要在天黑前埋好锣锅烧好饭,卸完驮子,搭好帐篷。每天的打野开亮,都由大家分工合作,找柴的找柴,做饭的做饭,搭帐篷的搭帐篷,洗碗的洗碗,而且是轮流着做,以免不公平。
马帮规矩
茶马古道上的路途凶险,路窄崎岖,如果两个马帮对面相遇,那要怎么处理呢?驮茶马帮的赶马人也有自己的办法,随身带着釯(类似锣的乐器)、大铃(拳头大的马铃铛)和超子(小铃铛串),如果两个马帮狭路相逢,走在最前面的赶马人就赶紧敲釯,退到较为宽敞的地方让另一方前行。但是也经常有双方都无路可退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比拼谁的货物多、重、值钱,处于下风的一方卸下货物让路。
马帮风光
跑马帮的风光。那是个英雄的年代,赶马人是女人心目中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不仅带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还带给她们胭脂、粉饼、红线等女人用品。赶马的汉子见多识广,远的去过印度、尼泊尔、锡金,近的也去过阿里、拉萨、昆明、成都等地,他们身上流淌的是真正的男人的血,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几百匹马几百个人组成的马帮穿行在深山峡谷,马蹄得得,马铃丁当,遇上危险地段,数百人一齐放声吆喝起来,声音响遏行云,在群山间来回飘荡。
  茶马世家普洱茶
如果在旅途中,赶马人遇到过路的妇女,就立即会有一场民歌大赛。这边“噢嗬嗬”声,那边立刻就有人回应。这边唱“投个石头试深浅,唱个调子试妹心。”那边唱:“采花要采头一朵,叶子又绿又新鲜……”这样一直唱下去,直至尽兴为止。
在茶马古道上,那些被称为“三道红”的姑娘,是专门来找赶马人的。为什么叫“三道红”?据说是因为她们发辫上扎着三道红线,所以赶马人就这样称呼她们。
“三道红”是滇西一带未婚女子的标志。“三道红”是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消愁解闷的消遣:在枯燥乏味的旅途上,马锅头叼着烟卷,走在她们中间,和她们说笑、调情,说下流话,有时还动手动脚,三道红们便咯咯地笑个不止。在开稍的地方,村寨外面,三道红们聚集着,各自物色对象,有意中人后便洗菜的洗菜,淘米的淘米,一会儿就把饭做好,然后请赶马人吃饭。
晚上住店的时候,三道红为马锅头打好洗脚水,自己也洗了脚。给火塘添上柴禾。然后把马锅头围在中间,一边弹着三弦,一边唱着情歌。如果马锅头高兴的时候,还买一些酒和糖果来和大家共享。三道红们为讨马锅头的喜欢,会斟满一杯酒,笑着举到马锅头的嘴边,一往情深地说:“瞧得起我,就喝下这一杯。”马锅头嘿嘿地笑着,心花怒放,一醉方休。
商号与马帮
马帮形成的初期,各家各户只是将自己的马匹用于交通运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逐渐增多,加之复杂的道路状况,单人匹马很难成行,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于是便数人相约合伙同行,共运一批货物,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马帮。这种马帮只是农闲时临时组织起来的,或者是为运送某一批货物集中在一起,之后便告散伙,所以可以将之称之为临时马帮。后来,由于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距也越来越远,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走上一个来回,临时马帮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出现了专业性马帮。这类马帮已基本上与农业或畜牧业分离,最初是由商帮组织起来的。清末到民国期间,云南各地出现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马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赶马人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相当数量的马匹,也具备了自己雇用马夫的能力,他们不经商,只是为商行或商号运输货物,故而从商帮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纯性的马帮。
商号与马帮在产销和运输之间形成的专业分工与依赖合作关系,这对双方扩大再生产极为有利,也是马帮运输业的一大进步。
因转手贸易需要,商号一般都自己养有马帮,形成自己的运输力量,少则二三十匹,多则二三百匹,来往贸易全靠骡马一站站、一程程地把货物在产地和需求地之间来往运送。
一般来说,云南马帮的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马帮的事业,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种是逗凑帮,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几匹骡马,结队而行,各自照看自家的骡马,选一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人作马锅头,由其出面联系生意,结算分红时可多得两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种我们暂且将之称为结帮,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只不过因为走同一条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业务,或是因为担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这几种组织形式有时会搅和在一起,成为复杂而有趣的马帮景观。走西藏的马帮一般都是家族大商号的马帮。
据估计,到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号有1500多家,当时每年来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30000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