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茶资讯 > 普洱茶资讯 >

普洱茶与品牌建设

2014-06-08 12:18来源:未知阅读:3 收藏
 

普洱茶是我国的一个历史名茶,因出产于“普洱府”而得名,成为我国仅限于产自云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内在品质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下产生的。由于它独特的品质和对人体健康具有某些独特的功效,长期以来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很深的市场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普洱茶”、“滇红”、“沱茶”成了云南茶叶的三大主流茶叶类别。进入二十一世纪来,随着一些对普洱茶有益健康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加上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使“普洱茶”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一个茶叶品名。2007年,普洱茶的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达到历史的顶峰。当茶农们还在惊喜,各级政府正在忙于加快规划进程,大小茶厂和经销商们还不知所措时,下半年各种问题集中暴露,使这个正在雄雄燃烧的产业一时乱了方位,许多厂家、商家大量积压产品,占压大量资金。三年过去了,一些厂家、商家至今仍未恢复元气。普洱茶的这一场风暴,给云南茶叶界留下的更多是思考。云南将如何重整普洱茶产业,使普洱茶产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就成了茶业界有识之士共同考虑的问题。本人认为普洱茶的品牌建设应该成为当前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议题。

 

一、深刻认识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原因

普洱茶是我国别具特色的一类茶,其品质的形成与茶树品种、气候、生态环境、采制、运输及储藏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普洱茶品牌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普洱茶的原产地,今普洱、西双版纳一带,到三国时仍无建制,与内地无联系,孔明称之为“不毛之地”。据历史记载,三国三年,诸葛亮(孔明)率军平定云南叛乱后,分三支从北向南深入今普洱、西双版纳一带,在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后,教当地人建房、种粮、种茶等。从此,普洱茶产区才开始同内地的联系。我国唐朝以前,茶叶作为一种奢侈品,主要在皇室贵族层享用,民间是自采自制自饮,无茶市。唐朝开始,内地茶叶消费盛行至民间,茶叶消费也进入土蕃,需要量大增。从那时起,云南普洱一带的茶叶才得以入川入藏。由于云南普洱茶产区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很少,到了宋代时,皇宫里仍不知云南产茶,派人南渡到桂林取茶易马。李石为南宋人,顺治十六年平云南,到达元江,得知普洱茶产六大茶山,其《续博物志》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纵观历史,普洱茶的外销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条是经滇藏“茶马古道”运销西蕃地区,称“普茶”;二条是经昆明、昭通销往四川、重庆、泸州、宜宾一带,称“沱茶”;三条是抗日战争时期,内地战乱影响茶叶生产,云南成了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大量的云南普洱茶经老挝、越南进入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从此深深扎根于这一地区;四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茶主要由国家指定的生产厂家生产后,统一调供出口或边销。在文化传播方面,清朝时期,普洱茶进入江南的贵族消费层,被写进《红楼梦》一书中,实现了文化传播。这就是交通条件对普洱茶形成的深刻影响。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滇东南为茶的起源中心。云南野生茶树种类多、分布广,仅文山、红河2个自治州的11个县,就分布有17个种,2个变种,占世界茶种总数的47.5%。目前云南省种植的茶树品种多为大叶型,是最原始的栽培型品种。其内含成分高,特别是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物质比小叶种茶叶高,制绿茶浓涩味较强。另外,云南大叶茶芽叶大,同一标准的芽叶,是小叶种芽叶的2-3倍,给杀青、做型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形成了普洱茶体型肥大,茶味浓的特点。

云南省的主要茶区属亚热带、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内含物质的积累,可容物含量高。另外,茶区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芽叶显毫。高温强光的条件下,鲜叶、干茶不易保鲜,容易氧化,制出的茶叶有红边红梗,茶汤呈现暗黄或橙黄色。这就是一直以来茶叶界认为云南茶叶不适宜制高档绿茶的根本原因。

在人工制茶时代,云南茶区的人们习惯用太阳晒干茶叶,称为“晒青”。及时晒干的茶叶叶绿汤清,香气清新,滋味甘醇。一般都是在春、秋两季阳光充足的季节采制。茶农们选择晴朗的天气采制茶叶,将采来的鲜叶用锅杀青后,拿到晒台上,在簸箕等晒垫上边晒边揉。为了方便包装和运输,将茶叶揉成球形,称“人头茶”,部分散落的小芽头,干燥后卷成小团,称“女儿茶”。夏季气温高、雨水多、光照不足,采制的茶叶容易变质,所以夏季一般都不采制茶叶。阴雨天采制的茶叶,必须用火烘干,但往往烟味很重,为劣质茶叶。

云南动植物种类繁多,气温高、雨量足,植物生长快,有机肥源充足。茶山又多为立体种植,生态环境好,茶树自然生长,具备有机食品生产的基础条件。可以说,自古以来,普洱茶就是一种绿色的、有机的食品。

高温高湿条件下,会加快普洱茶的陈化。长时间的高温,会使茶叶出现炭化。过高的湿度会导致茶叶的霉变。有利于普洱茶保质的储藏条件应该是低温干燥的环境。

普洱茶制造工艺的特殊性和普洱茶自然形成的品质特点,是普洱茶品牌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普洱茶品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为普洱茶品牌建设明确了方向。两年多来,各地在实施普洱茶品牌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步调不一,成效不一,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问题之一,误把名牌当品牌。普洱茶是历史名茶,是茶叶产业界的一张名牌,但是它不是品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尚未完善,人们习惯把名牌当品牌。事实上,名牌产品是由于历史原因或是某一特殊事件而出名的产品,它也包括很有名的品牌产品。而品牌产品则是指具有生产产品资质的单位按照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要求生产,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产品。因此,要求品牌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所生产的产品经得起产品质量标准检验。2007年云南省几千家茶厂做普洱茶,错误地把名牌当品牌,以为只要贴上“普洱茶”的包装就是普洱茶了。结果把整个产业搞得大乱,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问题之二,龙头企业多无自己的原料基地。现在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其原料大多是从不属于本企业的个体加工户或茶商那里收购来的。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有交易行为。原料的供应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原料的质量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给企业打造品牌带来了很大的难处。

问题之三,保质的年限无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提到“在普洱茶贮存标准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没有具体的温度、湿度和年限。媒体和商人们利用这一点,大肆进行“普洱茶越存久越好、收藏时间越长越值钱”的抄作,将普洱宣传成文物、古董、收藏品,继而可以投资等等,使本身是大众饮品的普洱茶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让消费者不知其然。

问题之四,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脱节。把普洱茶提上产业这一层次,才是近五年的事。可以说普洱茶产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产业。古老,是指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有相当大的规模。新兴,是指用现代产业化的标准衡量,也才是近五年才进入各级政府以及茶叶界的议题。按照现代产业化的标准,普洱茶产业目前各个环节是相互脱节的。首先,产业的发展规划好象都是各级政府的事,各级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是接受本级政府的旨意开展工作,企业是乎不关心或是关心不了。其次,涉及普洱茶的“龙头企业”,大多都是改制企业或近十年来新建的企业,自身的原料基地少,多数原料靠外购,面临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市场基础不牢、内部管理机制尚未键全等诸多问题,主要精力用于争项目、找资金、找市场、谋自身发展。第三,原料基地“散、小、弱”。现阶段普洱茶的原料生产是分散于广大的农户和初制所中,农户和大多数的初制所均属个体性质,自由空间大,难以约束规范,对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性。

问题之五,普洱茶产品质量管理体制尚未键全。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发布实施已有两年多了,至今没有哪一家部门和机构从事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农业部门为行业主管部门,只有推广和宣传的职责和义务,没有监管的权力。质检部门有监管的权力和职责,但各级质检部门人员及装备不足,目前还做不到常态化监管。龙头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各地的市场监管目前也只做到随机抽样检查这一步。整个行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健全和完善,还有相当的一段路。云紫轩普洱茶。

 

三、普洱茶品牌建设对策与措施

普洱茶具有的“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加工工艺、生态型有机食品、耐贮存”等特性,是实施普洱茶品牌建设的重要依据。而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施普洱茶品牌建设必须解决的。本人认为,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目前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普洱茶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针对目前普洱茶生产、加工、经营呈现的较为混乱的状况,需要成立一个代表政府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机构。省和普洱茶产区的州、县相应对口成立,统一步调行使行业管理。这个机构可以称普洱茶行业管理委员会,也可设置成管理局。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普洱茶产业区域规划,监督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行业质量安全管理,协调解决普洱茶龙头企业与茶农及个体茶叶初制所的关系。

2、培植龙头企业,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加工实行统一管理。普洱茶生产基地分散,毛茶加工适宜小户型作坊式生产,而成品茶宜集中贮存的特点,一个产茶县只宜培植一个龙头企业,并将县域内的茶农和加工点全部作为会员制管理,每个年度的生产任务由龙头企业下达,实行生产许可证和限量交售制度,避免不正当的竞争造成茶叶质量等级的混乱现象。普洱茶生产加工企业所用的原料,必须由本企业统一管理的会员(茶农或初制所)提供,不得向外收购。

3、建立生态型有机标准茶园,生产有机普洱茶。普洱茶自古以来都产自云南这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云南普洱茶产区的茶园是建立在森林环抱之中的,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只施用有机肥,茶园种植方式基本上丛式和单株单行条栽模式,所生产的茶叶可以说是未经检测的有机食品。后来,由于茶叶等农产品的紧缺,为了更多更快地获得产量,在新建设的茶叶基地,推行了双行单株或双行双株的高密度种植模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必然加大了化肥农药的投入,一方面,出现了化肥农药残留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出现茶叶内含物下降的问题。因此,作为提供普洱茶原料的茶园基地,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单行单株种植,每亩种植密度不超过1200株,保证茶树个体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二是坡地茶园台面宽必须保证达2米以上,以有利于耕作、施肥和茶园日常管理;三是每5亩茶园留1亩空地种植绿肥,就地生产有机肥,尽量少施化肥;四是以农业和生物措施为主防治病虫害,尽量不使用农药;五是按照现代农业要求建设园区道路和灌溉设施;六是分片区建立茶园管理档案。

4、建立健全普洱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普洱茶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管。这个环节主要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法律和政府赋予的管理权力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管,要求做到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管;二是企业自身的内部质量管理。这个环节要求生产、加工、经营普洱茶的企业,必须按照普洱茶的《标准》、食品生产要求、企业法人生产经营要求以及普洱茶行业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并取得各项质量体系认证;三是对茶农和个休加工户的规范管理。现阶段茶农和个体加工户多处于自由状态,政府部门控制不到,法律法规约束不到,龙头企业管不到。今后只有政府促成企业将这些茶农和个体加工户纳入企业的统一管理范围,实行一休化管理,才能保证普洱茶的质量与安全。

5、加强普洱茶的相关课题研究。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继续完善发酵理论;继续开展贮存期及保持期的研究,为普洱茶的贮存和保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的群体品种、不同的鲜叶原料和初加工工艺的改变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寻找最佳品质途径;进一步开展普洱茶对人体健康功效的研究,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消费的理论依据。

6、建立普洱茶的仓储或配送中心。普洱茶的仓储或配送中心是普洱茶继续保质和销售供货的保证。仓储或配送中心只能由普洱茶行业的龙头企业来承建。

    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普洱茶产业品牌建设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普洱茶这一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只有在完成了它的品牌建设任务后才会重放光彩,产业的发展才会持续稳定。(供稿:何光耀  责编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