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关于普洱茶的争论重新提起,专家,大佬,权威,大师纷纷出场,各执一词,茶友表示越来越糊涂,不知道听谁的。当然应该是谁说的对听谁的,但很多问题如果梳理不清,一般茶友是无从判断的。
这么乱的局面,跳进去参与具体问题的争论已经无济于事,这里先梳理一些重要的方法和原则,这样探讨才有一个基础,供茶友参考,具体问题茗寿堂后面会一点一点和大家探讨。
普洱茶争论:茶友如何自救?
一 观点应以科学实验或实践经验为基础
这个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但是很多专家大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很多东西都是凭空想象,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想象,但是不能用结论性的叙述方式误导大家,可以用探讨性的假说的形式来叙述。有些茶人未必有条件进行科学实验,但是具有的实践经验仍然是宝贵的,这些都是探讨的基础。
二 名号头衔没有任何意义
咱们国家的现状大家也清楚,专家已经具有了贬义色彩。一般社会上所谓的大师权威就不说了。即使是科研机构的头衔也未必有用,一方面研究的领域有局限性,研究育种的谈存储未必就比普通茶人有发言权,另外一个研究的课题也可能和实践是脱节的,尤其古树类的一般不在研究范围。大师泰斗咱都承认,但还是就事说事儿比较好。
三 误解可能来自不同的品鉴标准
很多吵得不可开交的问题来自于双方对好茶的标准认识根本不同。既然什么是好茶都没有共识,那去探讨怎么存出好茶,做出好茶,能不吵架吗?我在前面文章梳理过,早期港仓认为色红汤糯是好茶,后来讲生津回甘,后来台湾人讲茶气,后来追老班章讲霸气,我们现在讲层次感,饱满度,山韵,当然也讲茶气。这些前提如果不梳理清楚,越讨论越糊涂。
四 要排除历史性误解和商业因素干扰
什么是历史性误解,比如清代注重芽尖,这个并不科学。比如熟茶发明后,为了出口创汇大量生产,把普洱茶定义为黑茶,进而提出只有熟茶才是普洱茶。比如港仓强调长期通风等等。这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当时当地的局限性,当作普遍真理去宣扬只能贻笑大方。
至于商业因素的作用,前面也讲过很多了,屁股决定脑袋,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当普洱茶泡沫刚刚兴起还远未破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昆明的茶叶市场是禁止在包装上写“古树”“老树”的,为什么?大家自己想。
五 要尊重茶农的实践和市场规律
有的专家信奉教条,我则比较喜欢较真儿,需要到实地看看,不能被一个概念蒙住。比如大专家说了,野生茶不能喝,可是老百姓喝了上千年,而且野生茶涵盖那么多品种,岂是专家一句话能解决的?某些品种市场已经给出了很高价格,就是消费者的认可,专家还停留在当年计划经济的幻梦中想要操控,未免不切实际。
六 问题宜具体不宜空泛
做过科学研究的人知道,条件定义的越具体越好讨论。笼统的说是普洱茶存储,究竟讨论的是古树还是台地?古树是以滋味见长的古树,还是以香气见长的古树?密封是完全密封还是部分密封?仓库是密封还是通风?仓库的货物空间比是多少?茶饼的含水率是多少?茶饼的包装方式?这些完全不知,空泛的去谈,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时先想到这几点,欢迎大家补充。
什么是“乔木普洱茶”?乔 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