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晒青工艺

2014-06-25 12:26来源:未知阅读:3 收藏
 

  一提到“晒青”,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是普洱茶制作者及普洱茶爱好者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也是《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关健词之一。
   虽然我们熟悉“晒青”一词,但对它的理解也经常流于表面,对它隐藏的技术秘密更是了解甚少。以云南现有的普洱茶生产为例,很多企业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绝大部分的原因是“晒青”工艺出现的漏洞,有些企业甚至根本就不采用“晒青”工艺,其产品质量的低劣也就在所难免。普洱茶晒青工艺质量关键控制点,包括以下:
   1、 加工环境的特殊性要求
   “晒青”工艺的加工场所主要以露天晒场为主,屋内加工为辅。这就要求加工场地除了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这就要求普洱茶的晒青工艺过程,必须在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场所完成。具体有三点:
   ①“晒青”的加工场地应处在云南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特定的子系统之中,较好是临近原始森林,其自然植物茂密,多物种并存。这样的环境必然会生成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微生物菌群的多样胜与丰富性是它最具特点的自然属性。
   ②“晒青”场地除了要求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外,还要求其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这种高度的要求较好在800米以上,具有早晚温差较大的特点。这种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及温差的要求便于微生物菌群的“优胜劣汰”,使其适应性极强。
   ③“晒青”加工的场地与生活区应有一定距离,避免生活污水及垃圾对微生物菌群造成“危害”,并对“晒青”毛茶产生“二次污染”。
   2、 加工过程温度的特性
   在普洱茶“晒青”工艺中,温度的掌控是其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云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普洱茶制作方式,其温度的掌控十分严格,一般都不超过65℃。也就是说65℃是普洱茶的品质未来走向好与坏“临界线”。
   一是认为普洱茶“杀青”工序与绿茶的“炒青”相似,都是在铁锅高温状态
 下完成,其温度都是90℃----100℃之间。
   二是对茶叶中的“酶”认识不足。很多人清楚普洱茶是发酵的技术,但对发酵过程,尤其是发酵底物内含多种物质所能达到的发酵“动能”认识不足。一些普洱茶企业干脆抛弃“晒青”做法,采用“烘青”手段(茶叶的温度在75℃以上)。
   3、重力揉捻的特性
   中国的六大茶类都有揉捻的工序。很多茶类的揉捻工序主要是为了整形,一般采用“轻揉为主”的方式,基本上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且揉捻的时间极短。目的是使茶叶成条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后的干茶,其外表符合传统的审美要求。而普洱茶的揉捻则不同,是采取重力揉捻的方式,并且是多次揉捻完成。
   一是普洱茶选用的茶叶与绿茶不同。绿茶选用的茶叶基本上以芽头为主,有纯芽头的,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两叶的,其茶叶的外观形态具有体形较小、娇嫩的特性。只适合“轻揉为主”的方式。但普洱茶由于选用乔木大叶种,其茶叶很少有嫩芽,且叶片的形态多以肥厚、硕大为主。如果采用绿茶类的揉捻方式根本操作不了。实际上,说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还不如说“重力揉搓”更为贴切;
   二是揉捻的温度不同。绿茶揉捻的过程在铁锅内高温完成。普洱茶则是在铁锅之外,或在竹篾上、或在宽大的木板上、或在干净的水泥地上完成,在常温状态下的过程。
   三是工序安排的前后不同。绿茶类的揉捻属于茶叶加工最后一道工序,是茶叶内质到外观的最后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但普洱茶则不同,是茶叶进入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其工序属于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离成品普洱茶还有很大的距离;
   四是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也是普洱茶在茶叶发酵前对所选茶叶进行的初级氧化阶段。而这一条恰恰是绿茶类茶叶揉捻的“大忌”,绿茶的“轻揉”,是绝不能将茶叶表面的膜破坏,一旦破坏,茶叶会被迅速氧化,品质也会产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