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笫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景谷宽叶术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 ,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 ,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笫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地点在景谷煤厂,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二、 景谷茶叶的生长种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三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景谷乡文东卡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 ,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有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年(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三,景谷茶叶的加工特点
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曰:“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 、“永昌祥” 仿制成“碗形茶” ,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 。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 ,又叫“谷庄茶” ,采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 ,质量甚佳。民国时期,景谷县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子饼茶” 。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 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 ,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迷。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1978年,省定景谷边茶为政治任务,1967年以后、景谷茶厂又制方块紧压茶,生产“景谷茶砖” ,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县茶厂加工茶叶441吨,创最高水平。1980年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外销茶品种,扩大内销茶加工量。1960年~1990年,30年间共加工边销紧茶7497吨,年均加工250吨,为边销、内销、外销三大茶类之首。1979年,景谷县茶厂用晒青毛茶5~10级作原料,制成普洱茶调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 荣誉证书,1986年创年加工量212.3吨的好水平。自1980年至1990年累计加工普洱茶成品1565吨,年均加工157吨。值得一提的是,省里过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 ,就是由景谷县茶厂制样的。上面我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谷茶叶加工特点值得继承、弘扬和发展。
四、昔日的景谷茶叶经贸
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到民国时期,景谷茶叶的贸易较大发展,经贸扩大,商家增多,自民国元年(1912)景谷区出现私营茶庄后,景谷街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茶会” ,外地客商马帮云集,周围茶区振泰、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出产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县属茶区,年产茶30万斤,运销滇西。景谷县境内,每逢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县内茶叶购销集市主要是景谷街、龙塘(民乐)街、海孜街、抱母街、威远大街。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丈的富户。民国时期,景谷县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 ,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份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曰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五、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曰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出发经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揽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杨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 。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栗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谰沧。西线从县城到临伧,从县城到勐夏、双江。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
六、1949年后的茶企业
1959年景谷县茶厂建成,196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0多人,为国营企业。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归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泾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5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达511.3吨,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七、开发发展前景
景谷茶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开发好茶叶始祖(景谷宽叶木兰)之源,可以扩大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恢复生产好清代景谷“谷茶”(月饼形团茶),以及三十多年前生产的“心脏紧茶”、“景谷砖茶”,可以扩大对海内外的销售面。近年台湾出版的《普洱壶艺》上就有景谷茶厂“七九景谷砖” 的照片图样,还有多位台湾茶人对品味景谷茶砖的赞语。修建具有规格挡次的景谷茶楼、茶艺馆,与茶文化寻根、科考、旅游、经贸结合起来,打响景谷“茶祖之乡”让这个品牌而走向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