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2014-10-12 21:27来源:未知阅读:3 收藏
 

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是我国56种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品饮、宗教、民俗、人文等方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本人从事文物考古历史研究茶文化研究,现就多年来的调查、采访、考证,研究得来的有关成果提出来,作一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布朗族与茶树驯化栽培种植加工的人文历史

布朗族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是百濮文化分布区,已有考古资料为证。

1.1茶树驯化方面:1991年3月,普洱市茶叶工作者何仕华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一株大茶树,1992年9月,经全国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本人亦参与过其事,经20人专家组考证,邦崴古茶树树高11.8米,根径处干径1.14米,树龄千年左右。专家组一致认为: “澜沧邦崴大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为区别于一股古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笔者1993年4月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了论文《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从社会科学文物考古的角度提出了“澜沧邦崴古茶树是古代濮人驯化的”观点,是古代濮人“科学实验”的历史见证,是远古时代濮人文化的缩影,是我国珍贵的古茶文化遗址活化石,已载入了本人主编出版的《思茅地区文物志》,澜沧邦崴古茶树是澜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文化内涵具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


从文物考古角度来看,澜沧邦崴村及周围村寨一带是新石器时代古代濮人从事劳动生产活动的区域和生活村落,1983年至1984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在这一区域发现较多的石斧、石环、石矛,其文化类型属云南忙怀类型,而临沧忙怀新石器文化“与古代百濮先民有较多的关系”。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在游猎生活中最先认识并驯化栽培茶树,从其语言演变的脉络看,布朗族先民利用作佐料的野茶为“得责”,把栽培的家茶称为“腊”,由此可以看出布朗族先民对茶认识利用的渐进过程。布朗族先民最初把茶归入佐料“得责”中,是为初识阶段,后来的栽培家茶有了“腊”的专有名词,是为进入人工栽培利用阶段。佤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后裔,佤族、布朗族称野茶、酸茶为“缅”,发音与古代茶名“茗”同声母近韵母,“茗”古汉语发音“m i ng”,读上声,而“茗”即是茶,据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引证《茶叶全书》说: “茗是云南的土音,暹罗语的‘miag’是云南土音茗的转变”。笔者认为这土音似来自古代濮人之称茶为“缅”。是否有此直接渊源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佤族称家茶为“腊”,与布朗族完全相同。 “腊”是家茶,布朗族先叫的,后来被傣族、基诺族、哈尼族爱尼人所借用,称茶为“腊”。故笔者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是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历史主人,笔者的这一观点在1993年即被新华社记者采用而对外宣传,《云南日报》也有文章作过对笔者的采访报道。澜沧邦崴古茶树已于1997年4月8日上了国家邮票《茶》一套4枚中的第一枚《茶树》,面值50分,邮政部门曾向笔者要过论证的论文作依据,此邮票已传扬海内外。云紫轩普洱茶。


1.2栽培种植方面:著名民族学家马曜教授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中说:“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历史上统称扑子蛮,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22-1116年),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有以茶叶作“贡品”的。笔者认为,这以茶叶作“贡品”的南方小国部落,当指善种茶的德昂族布朗族先民濮人部落。经调查,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五十七年(695)以前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临沧的布朗族地区有着许多驯化栽培的大茶树大茶林。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等地有着许多布朗族栽培种植的大茶树大茶林。勐腊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本族人种茶了,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在云南,凡有布朗族、佤族、德昂族这些古代濮人后裔分布的地方,大都有茶树,有栽培种植的茶叶,可说是最早识茶种茶的民族。


1.3茶叶加工方面:唐咸通三年(862)樊绰撰《蛮书》,(卷七)载日: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唐南诏时“六节度之一”。“诸山”泛指无量山、哀牢山。“蒙舍蛮”中亦有“扑子蛮”布朗族,远古时“无采造法”而“和烹而饮之”。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次出现“普茶”之名,明代学者谢肇涮著《滇略》中日: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朝末年的方以智(万历三十年至清康熙十年即1611-1671年)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茶也”。笔者认为,“普雨”是音译,即“濮夷”、“扑夷”,指布朗族濮人兄弟“步日”也。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为“腊广”。明代谢公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指的就是濮人做的茶“濮茶”,这“普”和“濮”二字,笔者专门作过研究,后面再作阐述。明代后至今,布朗族人会做“蒸而成团”的“普茶”,笔者亲眼见过,2007年5月中旬,在景东县举行的“银生古城首届普洱茶原料交易会”上,开展了各乡镇各民族的“茶艺表演大赛”,笔者被聘请任评委委员,我见到了景东县大朝山东镇布朗族人的“小灶铜锅糯米香茶”制作表演,一个布朗族老人领着几个青年布朗族男女表演,原生态的,原汁原味,所用工具有铁锅、木甑、铜壶、木炭、铁三角架、纱布,原料有生糯米、晒青春茶。在木甑底部放入事先泡过的糯米,盖上纱布,再在纱布上放入晒青干茶,将泡糯米的水倒入铁锅中作脚锅水,燃起炭火熏蒸15分钟,待甑中之茶回软后,连纱布取出包起来,布朗族老人用双手多次捻揉而成团,拉开纱布后即成团茶,香气四溢,品味香醇回甘。笔者在景东县看到了昔日布朗族揉制普茶“蒸而成团”的再现,更加确信了明代史料记载的准确性,意义非同一般。


2、布朗族的饮茶习俗

布朗族吃“得责”、酸茶、烤茶、清竹茶。

2.1吃“得责”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生茶。至今澜沧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时,带上冷饮、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搞上一把生茶“得责”,蘸盐巴、辣子吃。

2.2口含“腊”:随着布朗族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家茶的“腊”后,需求量也增加,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累时就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腊”消除劳累。

2.3酸茶:布朗语叫“缅”,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互相馈赠的一种腌菜茶。制酸茶的时期在每年五六月份,将鲜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水气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后,遇上喜庆之事或客人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宾客,可以直接嚼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帮助消化和解渴。笔者在布朗族村寨品尝过从土中挖出来请我们吃的酸茶。


2.4烤茶:布朗族把“腊”(茶)摘回来,用锅炒,手揉,阳光晒干后,把“腊”(茶)放入“国哦腊”(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放水熬成茶汤来喝,喝了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把“腊”当作常备药而饮烤茶。

2.5青竹茶:布朗族擅煮青竹茶。在野外劳动之中,或长途行走之后,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把一只大竹筒装满清泉放在火堆旁烤烧,水烧开后放进茶叶,再煮五、六分钟,然后将茶水倒入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有泉水清甜、清茶醇香之味。


3、布朗族祖先崇拜与普洱茶的关系

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和祖先崇拜。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信徒,进入佛寺持戒、听经、坐禅时都要敬茶饮茶。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澜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典籍中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落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临终前他嘱咐部落族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他生前领着族人开始对茶进行人工培植和移栽,并给这种饮用佐料“得责”野茶又取了一个新名字叫家茶为“腊”。澜沧曼景、芒洪及周围的5个布朗族村寨的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作祭献,时间在农历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这就是与茶有关的布朗族祖先崇拜。


4、布朗族民俗与普洱茶的关系

思(茅)普(洱)区的布朗族,是一个种茶历史悠久,饮茶习俗普遍的民族。布朗族说亲谈婚时,小伙子要带去一盒槟榔到女方家,姑娘要送还一些礼物,其中有:粑粑一个、芭蕉一串、草烟一包、茶叶一包,由姑娘请伙伴送到小伙子家。当姑娘家父母觉得可以让女儿出嫁了,就杀一只鸡包装好送给小伙子家,男方接到后杀猪或买肥肉三斤、糯米饭一包,请人悄悄送到姑娘家放下,姑娘家收到后,备办一些槟榔、草烟、茶叶等请亲人来吃,男方经三次送礼说亲后,就可以定结婚时间了。办婚礼当晚,请歌手来唱调庆贺,充当主歌手的,主人要付报酬,一般是二斤肉、一斤酒、一斤茶叶,一包草烟。昔日澜沧的布朗族要向孟连土司每年上一次小贡,每三年上一次大贡,小贡除银元棉花外,要上茶叶二十斤,大贡除银元、鼯鼠(俗称“飞乐”)赕佛脸谱罩外,要上贡茶叶五十斤,已经形成了制度,1949年后已废止。

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5、与布朗族有关的“普茶”(濮茶)原由考证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在清代以前的隋唐元明朝代,地名字音稍有差异,隋朝时属濮部,唐南诏时普洱地名叫“步日睑”,宋元明时期称“步日部”、“普耳”地,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茶叶在清代以前称“普茶”。笔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综合研究辨析后认为,“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朴”、“蒲”、“濮”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得出的结论是“普茶”即是“濮茶”。经调查考证,“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人、布朗族人的称呼,其意为“兄弟”的意思,佤族称布朗族为“布耳”、“步日”,佤语中,“布”与“普”相同,都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意思一样指人,故推断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地居住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普”是“朴”、“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蒲蛮,一名朴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笔者曾经专门对“普”字作考证,认为也是“濮”字的同音异写,“普”字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 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这个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洱”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笔者通过研究,今日来解开这“普”与“濮”同一的千古之迷,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这可说是为“普茶”正名的历史研究成果正式公诸于世,结论是“普茶”即“濮茶”,这就是我的观点。

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6、布朗族先民濮人对我国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在国际上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要当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印度阿萨姆茶树,经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测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在他主编的《中国植物志》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已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全国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原”,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对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贡献,已被国际所公认,《世界日报》等报刊登载过记者的文章,日本学术刊物《研究纪要》用日文发表过笔者这方面的论文。今日的“普洱茶热”,正从云南普洱茶乡热烈全国,热到亚洲和世界,这是值得濮人后裔布朗族人、佤族人德昂族人、普洱茶乡人、云南人、爱普洱茶人和中国人感到自豪的,让我们大家进一步认识普洱茶历史文化,为振兴普洱茶产业和建设富强的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普洱茶文化再谱新章。

本文作者:黄桂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