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娇俏,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个小女子已经有两年的“老板”经验,她今年6月才大学毕业。令人吃惊的是,她已经是两家普洱茶专卖店的老板,年收入达十几万元;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她的店里,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寻常的客人”,有收藏界的名家,有商界的大人物,有知名的书画家;还有令人吃惊的,她的父亲是“云南茶王”,她创业却从没用过家里一分钱,甚至当别人提起她父亲时,她会淡然地说自己只是父亲的一个经销商。近日,她在南京的首个加盟店在东南大学南门斜对面悄然开张,对这个年轻的“女掌门人”,我们很好奇。
身世:“云南茶王”之女
在四牌楼的“凡世普洱”专卖店内,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的小女子,她叫周海燕。古董鱼缸里的锦鲤,墙上的字画,柜子上的古玩,细节之处尽显不俗品位。
周海燕家在云南红河州,相邻的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主产区。父亲做普洱茶生意,有“云南茶王”之称。从小看着父亲从不懂普洱到收藏普洱,再发展成为一个茶商,海燕耳濡目染,对普洱茶了若指掌。
经历:先打工后做“老板”
初到杭州念浙江工业大学,海燕自己也没想到,家乡特产可以成为她的创业项目。起初海燕只是把普洱茶作为家乡特产送给同学和老师,还讲一些普洱的知识,大受欢迎,渐渐地,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开始买她的茶叶。大二起,经老师介绍,她来到“凡世普洱”打工。一段时间后,她向老板提出要以自己的茶叶作“本”,由她来经营店铺,试用期半年。
创业之初最难的是人气不旺。第一个月她才卖出400多元,还不够付电话费!海燕苦思冥想,抛弃功利性的销售,遍邀朋友来店中免费品茶,向朋友们传授辨别优劣的诀窍,宣传普洱茶的保健功能,表演茶道……
渐渐地,由于价格公道,不少人开始大批量购买赠送亲友。她还创新地将大茶饼拆散为每包5克的“迷你装”,不少客人买回去自己喝。由于常来的大多是喜爱古玩字画的人,海燕开始恶补鉴宝和古玩的知识,客人们也很喜欢与她聊天,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
野心:做最专业的普洱文化店
海燕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年收入十几万元,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然而,刚刚在杭州站稳脚跟的她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南京开拓创业的第二站!在杭州读大学期间,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而人生地不熟的南京,怎么有胆子来?
说海燕大胆,其实还有比她更大胆的人。半年前,在杭州的店里,海燕偶遇了两个“伯乐”——秦女士和刘女士,这两位南京籍普洱茶收藏爱好者,在品尝了海燕亲手泡的普洱茶后,惊觉以前花大价钱买回来的都不是好品种,不及这里的好喝。沏茶时,海燕如数家珍地讲解着茶道知识。她们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女孩,相谈甚欢。聊着聊着,秦女士说,不如她们出资在南京开一家加盟店吧,请海燕来管理。一拍即合。
她们先在南京做市场调研,发现南京大的茶市场有一二十家,可专业做普洱茶的几乎没有,而“老字号”茶行虽然做普洱茶,但只是单一品牌。“我们的店要卖名牌普洱,勐海、黎明、昌泰、中茶这些西双版纳的老厂家,就像人们喝酒很认‘五粮液’一样,名牌普洱茶来自16座最出名的茶山,而且配方好。”海燕“新鲜”的营销理念让两位姐姐很是折服。
海燕又建议,店里的普洱价位最好从几十块到十几万不等,满足各种消费人群。这个店不只是卖茶的,还要经常组织“以茶会友”活动,比如古琴会、笔会、鉴宝等。“杭州人喜欢喝龙井,南京人喜欢喝雨花茶。我想把普洱这个‘小众’茶文化在南京普及,做南京最专业的普洱茶店。”周海燕信心满满地说。
感悟:做自己喜欢并熟悉的事
“你知道吗,跟我同期的杭州大学生创业明星有十几个,一年后大多都‘倒’了。”海燕告诉记者,杭州很鼓励大学生创业,有专门的税收减免政策,大学生创业蔚然成风,可能坚持做下来的很少。
海燕说,大学生们喜欢做很热门的IT等高科技创业项目,并不去想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行,她的传统项目很“冷门”,反倒成功了。问她有什么成功经验,她说首先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熟悉的事。创业之初,一不要怕苦,二不要嫌事情小,三不要太看重钱。世界上许多富商巨贾就是从“练摊”做小贩起家的。“我就从来不想结果,只想着做好每一天。”海燕的性格就是这样简单而执着。
愿望:招两个大学生做兼职
在创业方面略有斩获的海燕,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同龄人。在杭州跟100多名大学生共同创业过,有带着她的茶叶去会所推销的,有把她的茶叶放到淘宝网上网络营销的同学……“有些同学觉得这个平台太小了,要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觉得,每天从白天工作到晚上10点太累;也有的学生不懂与客户说话的语气,被客户挂了电话后,因为一个月没啥业绩,心里受不了就走了。”海燕说,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不对的,起步时积累经验很重要。
海燕希望,能与南京的大学生一起创业,“我感觉南京大学生与杭州大学生的最大不同就是热情、豪爽、实在。”新店开张了,海燕希望招两个大学生在店里实习,特别是来自偏远不发达地区的贫困生,带着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创业。
【时代寻踪】
新会曾为全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稻谷是新会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据考证,稻种是从野生稻逐步驯化而来。1980年普查发现,新会县环城公社河北大队小梅坑的山溪中游,仍有野生稻生长。
1958年,新会稻谷产量614809亩,亩产406公斤,总产249407.4吨,首次实现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所规定的指标。全县除留够口粮外,还上缴余粮79620吨,成为全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1980年,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新会县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布局。
近年来,新会区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上,按照良种、良法、优质、特色、安全要求,坚持实行以养殖业为主、种养并举调整思路,新会农业已形成发展新格局,即支柱产业优势,水产和畜牧业成为该区农业的两大支柱;区域规模优势,建立起统一规划、布局连片、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规模农业;主导产品优势,培育出一批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颇具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服务群体优势,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服务群体。
邓时海教授浅谈普洱茶 08-05